来源:市场资讯股海策略
(来源:财报翻译官)
一、又到长假抉择时刻,账户红绿牵动人心
键盘敲下最后一个交易代码,周五收盘了。窗外国庆的喜庆气氛已经开始弥漫,但我的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——该持股过节,还是清仓避险?
这感觉就像每次过年回家前,我妈总要问:“带厚衣服还是薄衣服?
”带多了嫌累赘,带少了怕突然降温。现在我的股票账户就是那个行李箱,装多了怕节后大跌,装少了又怕踏空节后行情。
群里早就吵翻了天。有人晒出去年国庆节后连吃三个涨停的截图,也有人默默贴出2023年节后首日账户缩水5%的惨状。
更扎心的是,券商统计说近10年节后上涨概率超60%,但谁知道今年会不会成为那“少数例外”?
二、持股派:政策暖风+历史规律,值得博一把1. 历史数据撑腰:节后反弹概率大
老股民都知道A股有个“节后效应”——近10年国庆后5天,上证指数上涨概率60%,首日上涨概率甚至冲到70%。
这背后逻辑简单:节前避险资金流出,节后回流;融资盘也常“节前收敛、节后迸发”。
就像开饭店的张哥说的:“国庆游客一多股海策略,消费数据不会差,旅游、白酒板块节后容易冲高。我准备拿着文旅股过节!”
2. 政策工具箱还在发力央行前几天刚强调“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,还要用“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”给市场托底。这相当于给市场装了“防摔气囊”。
更关键是流动性宽松——央行降准释放1万亿长期资金,美联储降息开启全球宽松周期。水多了,船容易浮起来。
三、持币派:不确定性像悬着的剑1. 7天长假,海外市场可不休假
虽然华金证券分析说今年海外出现负面冲击的概率较小,但特朗普的药品关税政策、中东地缘冲突,这些变量谁能打包票? 想想2023年巴以冲突导致节后低开,现在都后怕。
2. 个股可能跟大盘“脱钩”
就像股友说的:“你交易的是具体股票,不是大盘指数。”
即使节后大盘涨,你的股票万一踩中业绩雷或行业利空,照样跌。最近就有公司因资金占用被ST,节前最后一天停牌。
四、折中派:半仓+优质资产,攻守兼备1. 仓位管理比all-in更重要多位券商首席建议:根据自身投资风格做决定。
激进型:可布局AI、机器人等高弹性板块;
稳健型:聚焦高股息资产,当“压舱石”;
保守型:部分资金转入货币基金,假期也能赚点收益。
2. 关注节后确定性高的主线机构普遍看好三方向:
科技成长(计算机、电子):受益产业政策;
消费复苏:国庆数据若超预期,旅游、餐饮可能反弹;
低估值红利股:银行、交运等提供安全垫。
五、一位清仓股民的启示:休息也是一种策略
股吧里有个热帖《致和而泰:一场不舍的告别》打动了我。一位股民在大赚后决定清仓,他说:“让心灵与脚步一同放慢,去山间让风吹去浮躁。”
这提醒我们:投资是为了更好生活。如果长假天天盯着外盘失眠,不如轻仓过节,陪家人吃几顿安稳饭。
结语: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适合你的选择
收盘后,我最终决定保留50%仓位——核心是低估值蓝筹和AI龙头,剩下50%现金应对波动。这不是最优解,但是让我能安心陪孩子去动物园的方案。
正如一位资深投资者所言:“慢牛逻辑不变,节前调整实为机会。” 无论你如何选择,记得:市场永远有机会,但家人的时光错过不再来。
这个假期,愿你的账户和内心,都能安稳过节。
(本文参考公开数据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决策需谨慎。)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